北京南路烧酒文化博物馆历史简介
清代京酒属大兴·大兴好酒属隆兴號
北京地区酿酒可追溯的历史最迟始于金代,至今已有至少800多年的悠久历史。

沉睡八百年·再醒经天下
刻有“右班殿直广阳镇商酒兼烟火督监李之问”,是金明昌五年(1194年)商酒兼烟火督监李之问为其母所建,成为大兴酿酒历史始于金代的有力佐证,是有据可考南路烧起源的佐证之一,也是北京地区唯一一件有关酒历史记载的实物。图为八面经幢1:1复制品,存放于北京南路烧酒文化博物馆内。1982年出土于大兴安定
来源:北京市大兴区文物管理所

金代青砖小窖工艺
在窖池上,通过青砖小窖池发酵这种青砖小窖池工艺已经延续有八百多年的历史,青砖是使用黄土和糟米浆纯手工小案烧制而成。窖池用青砖垒砌白灰加黄泥、糯米浆勾缝。在发酵的过程中,百年青砖可以起到调节水分和酒酷温度促进微生物的生长,使得酒体中微量元素更加丰富。

历史渊源
据《顺天府志》记载,清代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北京近郊设东、西、南、北四路同知,分管顺天府二十四州县。南路同知驻大兴县黄村,故大兴的烧锅因产地而统称“南路烧”。
来源:北京市首都图书馆

清末民初,大兴地区酿酒烧锅遍布各个集镇,老字号烧锅有:隆兴号、北裕丰、南裕丰、永和号、德兴勇、大德兴、同溢泉、同泉茂、万泉生、纯益泉、益源涌、裕兴烧锅等十三家烧锅。

时间:1920年
《京兆公报》1920年 第143期
批宛平烧商隆兴号等大兴烧商同义泉等号呈请减少税额文(五月二十四日)
来源:北京市首都图书馆

时间:1934年
《新天津》1934-11-28、29 第12、14版
繁华市外的一个繁华市。
庞各庄南路烧酒畅销九城 分驻所内置巡官管理全镇,北平的人们喝酒讲究南路烧酒,好酒自是味高。
来源:北京市首都图书馆

时间:1941年
《蒙疆新报》1941-10-25
京畿七县酒商筹组酒业公会。
【北京】大兴、宛平、通县良乡、涿县、房山、清河等七县烧锅酒商,在北京组设酒业公会,以资联络,昨由杂粮公会代表呈请市公署,悉予核准立案云云。
来源:北京市首都图书馆

时间:1941年
1941年,宛平县成立酒业公会,推荐王有贵先生为会长,在此之前南路烧酿酒技艺仅为口口相传,并无正式文字资料的记载或权威机构认证,而王有贵成为宛平县酒业公会会长这一历史事件,成为行业承认的标志事件,南路烧酿酒工艺成为大兴乃至北方地区酿酒技艺的代表之一。
来源:北京市首都图书馆


时间:1941年
《同泉茂》—烧锅
东家是采育镇堤上营的姓何,主事经理张万通,建于1920年,地址在二南门里路西。生产规模较大,日用高粱3000斤,产酒近一千斤,解放后停业。
来源:北京市首都图书馆



第一代非遗传承人:寇文达、寇六。据史料记载,清同治八年(1869年),寇氏兄弟寇文达、寇六从山东一路走来,品尝到庞各庄井水,发现适合酿酒,就停留下来,在北栅栏里路东(今庞各庄粮站位置),创建了“隆兴号”烧锅作坊。

第二代非遗传承人:寇文达之子寇景春(1890-1963)。少年时期随父学习酿酒技艺,后继承了家族酿酒产业, 除民国十九年(1930 年),注册了“隆兴号”商标(第 23273 号)外,烧锅所酿白酒曾获多个奖项,并在京城各地开设分号,进行南路烧酒的销售。

第三代非遗传承人:王有贵。于1929 年,16 岁来到隆兴号烧锅当学徒,1941年,宛平县成立了酒业公会,王有贵当选为公会会长,并将隆兴号酿酒技艺资料汇编成册。

第四代非遗传承人:孙英才(1952- )。为家族酿酒出身,1969年拜王有贵为师,潜心学习大兴南路烧白酒酿制技艺,1994年被聘为酒厂酿酒师,采用南路烧工艺进行酿酒生产。
